当前位置:书生当年   [关闭]
 
这支队伍啥番号?

作者:一丁   日期:2009/8/27

                         这支队伍是啥番号?

      1965年,我有幸考入广州市第六中学,就读初一丁班。虽然在该校度过了整整3个年头,但真正学习文化课只有三十多周时间。由于众所周知的那一场动乱,在与人斗其乐无穷的环境下,自我感觉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随着1968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兴起,我等初中一年级的课程还没学完的冒牌知识青年(我自知才疏学浅,实在愧对知识青年的雅号)。怀着去农忙的兴致,经过3天3夜的海陆颠簸,到海南岛万宁县南林农场插队务农去了。在农场的那段刻骨铭心的艰苦奋斗历程,在这就暂且不表。

     虽然在母校只经历了三十多周的文化课学习时间,这是我一辈子接受中学教育仅有的,不可多得的三十多周。时间虽然短暂,但在我当时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当时的学习虽然紧张,但自我感觉十分轻松,没有压力。自己都是以考试成绩是否及格为目标。不象现在读书人人争名次,个个论排位。班极排前三,年级列前三十,是每个家长对孩子的奢望。但真正能达到目标的学生能有几人?孩子们成了读书读书机器。我们当年可以自由掌握和安排课余时间活动,在完成了每天必做的作业后。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项目,尽情耍欢。游泳是最普及的运动,当时广州市通街都知道广州六中的游泳队所向无敌,广州五中的足球队羊城内无敌手。。。。,虽然游泳池离校区有一段距离,但往返于菜地田埂,穿越于下渡村的六中同学从早到晚络绎不绝,夏天的体育课清一色都上游泳课。此外,篮球,足球,划船,羽毛球等运动,开展得同样如火如荼。当时在校学生除了学到文化知识,还能练就强壮的体魄。

     记得入学有一段时间后,(具体时间忘了)学校举行运动会,在学校后操场由各班级操列方队,比动作协调,步伐整齐,口号响亮,着装整齐。在集体荣誉感的驱动下,每天下午课余时间,所有同学都放弃了自己往日喜爱的运动项目,集中到班级旗帜下,认真操练行走队型。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所有班级的队型操练已经走得似摸似样,大家都期待运动会开幕这一天的到来。

     运动会开幕的这一天终于到了。我们全班同学统一穿着白衬衣,蓝短裤。脖子系上鲜艳的红领巾,当时每个班级是少先队的中队建制,下分三个小队。年级是少先队大对建制。大队的头头是大队长和大队委,标志是三道红杠的臂章。中队的头头是中队长和中队委,标志是两道红杠的臂章。小队头头自然就叫小队长了,标志是一道红杠的臂章。这些大。中。小队干部们都不用通过选举产生,由老师指定。我当时也莫名其妙地得了个两杠的臂章佩戴,是中队的组织委员。在等候开场的间隙,我们一斑小同学还是不放过一刻钟的玩乐机会,在后操场的煤渣跑道上把鞋底印得黑黑的,然后看谁的白饭鱼(当时白鞋称这雅号)白净,就冷不防往鞋面上踩,可怜几十双白饭鱼顷刻变成山斑鱼,斑斑点点的,脏不忍睹。该上场了,我们操着矫健的步伐,在班旗的引领下,以整齐的方队向主席台行进。主席台临时搭建在后操场南面的高地上,在上面就坐的是学校的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代表。当我们的队伍操步到主席台前,全班少先队员向主席台领导行少先队礼,反复高呼已经演练无数次的口号。我们发现主席台上所有人反应热烈,有些人还站起来指指点点。看到校长陈建屏站起来,指着我们的队伍,对身旁的廖大章主任讲了些什么。。。,根据他的嘴型,我判断他在说:“这支队伍好威武!”,见领导赏识,我们脚步迈得更起劲,口号呼得震耳欲聋,少先队举手礼一直不肯放下。在一阵兴奋中结束了我们班的表演。来到操场的北面,班主任吴天牧和陈淑文老师神情严肃地站在那里迎接我们,看上去很不开心。只见吴老师一把夺过旗手高举的大旗,十分不解地反复查看上面的大字,全班同学骤然把目光集中到大旗上,我们都不敢相信这个事实。初一丁班的大旗上仅有“一丁”俩字,初字不翼而飞。难怪主席台上领导们反应之大。当年首次参加校运会,也是这一辈子仅参加过的一次,就搞出个大头佛。记忆深刻啊! 对了,必须重新判断陈校长当时说的话,或许是说:“这支队伍是啥番号?”。


   文章评论  (共 3 条评论)

    评论者: 陈映新 评论时间:2009/11/21 19:55:23

我也是当年初一丁的学生。印象中,文化课没有上多少,就来了文革运动,我对于文革是糊涂的,相当吃惊的,当时我是一名对社会知之甚少的单纯少年,此后,我盲目消费精力,此后又被某种事情诱惹,从而选择了一条路,努力奋斗,努力学习,努力工作,追求理想,我对于少年最为珍爱的是,单纯与爱心,社会人事过分复杂,有令人不知所措之感,


    评论者: 一丁 评论时间:2009/8/29 21:13:05

    谢谢高中校友的关注.一丁的拙文如能给校友们茶余饭后提供点谈资和笑料的话,就心满意足了.我会继续努力的.


    评论者: 高中鸡 评论时间:2009/8/27 23:49:31

“在母校只经历了三十多周的文化课学习时间,这是我一辈子接受中学教育仅有的,不可多得的三十多周。时间虽然短暂,但在我当时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这句话很感人!
初一级同学最惨,才三十多周就算“中学毕业”!史无前例!
不过,一丁同学文笔很好!是自我修炼得来的?



发表评论 你的IP:3.145.*.*
 你的姓名:    验证码: (输入计算结果)
* 请各位网友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管理评论

 
charset=gb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