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生当年   [关闭]
 
杂饼、古巴糖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林锡根  日期:2009/7/21

 

                                     杂饼、古巴糖

              忘不了的六中(2)       

   一九六零年九月,我们进入了中大附中(六中)念初中,这一年,我们才十三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而恰恰也是在这一年开始,我们国家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是非常困难时期,这三年自然灾害陪伴了我们的整个初中时期!

       那时候,物资奇缺,各种生活用品和食品绝大多数都要凭证限量供应。而最要命的是粮食、蔬菜、肉类、食油等非常缺乏,供应的定量也很少。我们寄宿在学校,一日三餐都吃在学校食堂。当时在食堂里吃得最多的蔬菜就是十分粗生的、长得很快的通心菜,没有什么油水来炒,很难吃,大家称其为“无缝钢管”!(和现在餐馆里的“南乳炒通菜”可是天壤之别了!)肉类就更少了,正如网上同学所形容的在一盆通心菜上就几片薄得像“箫膜”般的肉片,还好,那时条件差,食堂没有电风扇,不然的话,风扇一开,“箫膜”闻风起舞,早飞到爪哇国去了!每班一木桶米饭,八个人一盆菜。每班的膳委负责分饭,八个人之中的一个人分菜。膳委分饭时分到最后如果还剩下哪怕半碗饭,也要在每个同学的饭盒里加上几颗米饭,真正体现了“公平第一,兼顾效率“!常常吃不饱,多几颗饭粒也好啊!在那时,吃病号餐也是一种享受,实际上,病号餐不过就是汤粉、汤面而已!为了能吃到病号餐,一些调皮的同学就到校医陈医生那里去诈病,称“拉肚子”,开几粒“黄酶素”之类再带张病号餐条子,就可以开小灶享用汤面、汤粉了,就可以不吃“无缝钢管”了!

        由于粮食定量难以满足,油水又少,为了填饱肚子,社会上研发了不少增加米饭产量的办法,最著名的就是不知是那位天才发明的“双蒸饭”,据称,这种煮饭方法比普通方法可以多产出一倍的饭量!我校食堂也采取了这种先进方法,我们经常吃着“双蒸饭”,结果,很多同学患上了当时的常见病、多发病——水肿病!

        为了增加廉价食品,弥补粮食之不足,社会上还开发了很多希奇的食品。好像什么“人造肉精”、“蔗渣饼”等等。“人造肉精”好像是用一种叫“小球藻”玩意制成的,而“小球藻”又好像是用人尿培育而成的。六十年代初,母校后操场有两个很大而且很深的水泥大池(据传说是当年国民党十九路军的洗尸池,不知当真否)也曾用于培育“小球藻”。而“蔗渣饼”,顾名思义就是用甘蔗的渣制作的饼干,其最大亮点就是点火就着!这些希奇的食品都曾经纳入我们这些少年的肠胃,为我们的茁壮成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我们寄宿生的户口均在学校,所以,政府配给的一些副食品就有学校负责供应给我们。每个班的生活委员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将这些副食品分发给同学。最深刻印象的配给品是“杂饼”、“古巴糖”、“椰子酱”等。(当然,我们都是要按价付款的,毕竟还没到共产主义!)所谓“杂饼”就是一种类似合桃酥而又远远没有合桃酥好吃的可能是用杂粮做的粗糙的大饼,而这已是我们很可口的零食了!而“古巴糖”则是当时为了支持卡斯特罗,“要古巴、不要美国佬”而从社会主义兄弟国家古巴进口的,是一种呈柠黄色的晶体状的食糖,这可是我们当时能享受到的真正的进口货。生活委员分古巴糖是用小杯子,分椰子酱就得用汤匙了!也真难为他(她)的!

         母校在六十年代初招收过一部分来自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华侨学生,在经济困难时期,这些侨生常常收到从原侨居国寄来的食品、衣物等。这些食品和衣物都是装在一个高一米多、直径也有一米的很大的藤筐里,学校还专门为侨生设立一个大房间存放这些藤筐。侨生们有着比我们更丰富的食品、更光鲜的衣着。那时的社会风气真得很好,同学们一点也不会羡慕这些侨生,毫无攀比之心,反而认为那是资产阶级的,大家把心思都放在学习上,一直都认为,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生活在幸福的阳光下!

        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陪伴着我们在六中度过了整个初中学习阶段,陪伴着我们的少年时代最重要的发育期,这也是我们老三届所经历过的“饿其体肤”的一个非常难忘的阶段!

 

     

      


   文章评论  (共 5 条评论)

    评论者: 郑少伟 评论时间:2009/7/31 12:11:29

林锡根同学的回忆非常生动和详实,不愧是摇笔杆的,其中关于分饭的一段,勾起我对“艰苦岁月”的回忆。
我们班(丙班)的分饭与他们班不同,剩饭是轮流分给个人的。那时的膳委真不好当,在几十双饿鬼的眼睛注视下分饭,压力已不少,还要分得准才行。剩饭多了,前面的人有意见;刚好分完,轮到的人会耿耿于怀;“吾够分”问题更大,最后的人要埃饿(往往是膳委本人,那年代要从已落碗的饭里再扒回去是很难的)。好在那时的膳委分饭技术高超,每次总是略有剩余,少则半碗,多则一、二碗,总能让轮到者饱餐一顿(这种技术现已失传)。我印象深刻的是:如果那天中午轮到我吃剩饭,上午总是莫名的兴奋,以至不能集中精神听课,这种心情是未挨过饿的人无法体会的。
话又说回来,挨饿不是六中的错,且“少年不知愁滋味”,困难时期的六中生活还是非常愉快的。



    评论者: 周显光 评论时间:2009/7/30 20:10:30

我妈水肿.我和一个妹妹却得了另一种当年的"常见病"----急性甲型黄疸肝炎.


    评论者: 陈词 评论时间:2009/7/29 22:53:05

如果11月15日那天各班在六中饭堂由膳委主持吃一餐饭,一定其味无穷。


    评论者: zxg 评论时间:2009/7/23 11:17:27

仲有蕉头糕添.之后仲有阿尔巴勾香烟...


    评论者: 吴节 评论时间:2009/7/22 18:09:24

还吃过伊拉克蜜枣!其实那根本不是蜜枣,而是一种棕榈树结的种子,在中东地区粗溅得很。 前些年我去厦门植物园参观,发现那里有几棵伊拉克进口的大型棕榈树,作观赏用,牌子上注解写着:果实形似枣子,含糖份,可吃。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六十年代当宝贝的进口蜜枣竟是这溅东西,连伊拉克国也敢忽悠你中国人---鬼叫你穷呀!


发表评论 你的IP:3.145.*.*
 你的姓名:    验证码: (输入计算结果)
* 请各位网友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管理评论

 
charset=gb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