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生当年   [关闭]
 
苏联情结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林锡根  日期:2009/8/14

 

受郑少伟“学俄语”一文的启发,作以下涂鸦。

                   苏   联   情    结

    我们这一代,或多或少都怀有一种无法忘却的苏联情结,中、苏关系从“好得不得了”变成“坏得不得了”的全过程,伴随着我们从幼年直到成年。

    上世纪五十年代,是中、苏关系蜜月期。苏联是中国的坚强盟友,是中国的老师,也是中国的“老大哥”!1953年,斯大林去世,中国人民也都沉浸在一片悲哀之中。那时,我还在上海的幼儿园里,老师们知道这消息都哭了,这情景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里。在那个年代,“牢不可破的中苏友谊万岁!”、“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万岁!”、“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这类口号响彻中国大地。苏联的一切,都是中国的榜样。当我们在1960年9月跨进六中校门的那一刻,扑面而来的也有那一阵阵的苏联的气息:我们是苏联式的中学五年一贯制、我们学俄语、女生穿上“布拉吉”(俄罗斯风格的连衣裙)、校广播站播放着俄罗斯民歌“喀秋莎”和苏联歌曲“莫斯科--北京”......在之后的六中校园生活中,也都离不开苏联的影子。

    我们大量阅读苏联文学作品,最深刻的莫过于奥斯特罗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尽管保尔.柯察金和冬妮娅的爱情震撼着我们的心,但在我们的读书笔记里却只会记下奥氏的那句名言“...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

    我们经常看的是苏联电影,“青年近卫军”、“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等,我们被苏联红军的英勇不屈、累累战功而倾倒!

    我们收集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邮票,同学间互相交换。我和朱匡文、李立文初中不同班,就是课余一起玩赏和交换邮票而成了好朋友。收集这些邮票,使我们知道了苏联货币叫“卢布”,匈牙利货币叫“福林”。

    学校图书馆订有《苏联画报》、《苏联妇女》画报,都是用铜版纸精印的,色彩鲜艳,美不胜收。画报里展现的苏联人民的生活,真让我们羡慕极了,特别是看到苏联女中学生穿着白衬衣、连衣裙、白袜子、黑皮鞋,头上系着蝴蝶结,脖子上戴着红领巾,开开心心前往夏令营的照片,我们真希望也可以有这样学生!

    我们交苏联朋友,那也是在当时中学生中很流行的。交朋友的方式很有趣:学校常常会收到来自苏联的信件,信封上写着“广州第六中学xx年级xx班xx学号同学收”,如果你就是xx年级xx班xx学号的,这封苏联来信就交给你了,你就是这位苏联学生的朋友,就可以互相通信了,而反之,中国学生也可以依此方式写一封信寄去苏联,同样可以找到苏联朋友。我也有两位苏联朋友,一位是男生,名叫“尤拉”,另一位是女生,名叫“娜塔莎”,他们分别居住在梁赞和顿巴斯。和苏联朋友通信,交换礼物,的确很开心的。苏联朋友的礼物大多是明信片,个人的或家庭的照片、小徽章等等,也又同学会收到红领巾的,那就会令大家很羡慕的了!。我还保留着这些信件、照片和明信片,其中一张明信片是世界上第一位宇宙飞行员加加林的照片。

    为了表示中苏友谊,很多城市都建设了富丽堂皇的“中苏友好大厦”。北京和上海的中苏友好大厦都是典型的俄罗斯建筑,金碧辉煌,棱锥形的尖顶直插云霄,顶上装有一颗好像是用红玛瑙制作的红五星,很漂亮。而广州的中苏友好大厦平淡一些,就是一座平面屋顶的凹形建筑物。广州还在烈士陵园建了一座“中苏血谊亭”,学生时代经常来这里活动。

    就在我们和苏联朋友通信、交换礼物的那段时间,中、苏友好关系已经只是表面上的东西了,实际上,两党两国的关系早已在1960年就破裂了!就在那年七月,苏联就撤走了所有驻华专家、撕毁了和中国签订的所有经济技术合作协议,中国经济受到极大打击,这也是始于1960年的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原因之一了!这一切,我们当时都是不知道的一直还以为中苏友谊牢不可破!1963年7月,苏共发表了《苏共中央给苏联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公开信》,攻击中国共产党,将两党争论公布于世,中苏关系急剧恶化了。1963年9月开始,中共中央发起了对苏联共产党的批判,《人民日报》和《红旗》在十个月的时间里,联合发表了九篇社论,评论苏共中央公开信,这就是当时著名的“九评”。那时候,我们已经是高中生了,大家很要求上进,很关心政治,对中、苏关系恶化、中苏论战也很有兴趣,我至今还记得其中两篇社论的标题,一篇是《关于斯大林问题》,另一篇是《南斯拉夫是社会主义国家吗?》。每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早上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或在晚上的“各地广播电台联播节目”中播出这些社论的时候,我们都会仔细的收听,我们会被播音员慷慨激昂、铿锵有力的声音所感染,也会为社论的义正词严、大义凛然而感动,更会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正确而倍感骄傲!我们真的觉得,苏联变成修正主义了!

    自此以后,苏联在我们的心目中一落千丈!苏联,这个曾经是中国的老师,现在成了我们的敌人!我们开始知道,我们不但要反对美帝国主义,还要反对苏联修正主义!我们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任重而道远!

    1969年,我们已经下乡成为知青了,中苏关系更加恶化了,打起来了!那一年的三月,中共九大开幕前夕,在黑龙江珍宝岛,中、苏两国军队发生了武装冲突,这一仗,令中国和苏联从当年的亲如兄弟变成了老死不相往来的仇人,两国断绝了一切人员来往。一直到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中国派了外交部长出席葬礼,中苏关系才开始缓解了。然而,昔日中苏美好的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北京和上海的“中苏友好大厦”虽然依然分别屹立在北京展览路和上海铜仁路,依然光彩照人,但是早已经改名为“北京展览馆”和“上海展览馆”了,而广州的“中苏友好大厦”更是连名字也没有了,只能百般无奈地躲进了“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流花展馆的群楼里面,只能在人民路一侧还可以略略一睹她的一部分芳容。她也和我们这些老三届一样,不年轻了!

    更加令人无限感慨地是,我们曾经的老大哥、社会主义阵营的首领、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在1991年12月,在她立国69年之际 ,轰然倒塌了!苏联消失了!有时,真感到有点不可思议!

     我们经历了中、苏关系的风风雨雨,苏联曾经深深的影响过我们,她虽然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在我们这代人心里,还是会永远记得,曾经有一个国家叫“苏联”,我们还会说出她的许多许多的故事!


   文章评论  (共 14 条评论)   更多评论  >>>    

    评论者: 蔡生 评论时间:2009/8/22 6:33:33

还有一句:
据说,在马来西亚(或新加坡?〕,摆在街上的槟榔是没有售货员看摊挡的形式出售的,当地人都会自觉地留下该付的钱。如果有拿了槟榔不留钱的,那肯定是中国人!

其实,在记忆中,我们也曾经也有一段自觉文明的时代,(比如说63到66年,或1957年以前〕,也有无人售货处,“以屎坑公卖草纸---问心”。可惜现在已经荡然无存了。


    评论者: 冯德岭 评论时间:2009/8/21 17:48:31

老毛子那是地大物博,除了大片的肥沃土地外石油和各种矿产资源也
非常丰富,军工也挺牛,就是人懒点,干活粗点。与中国有很好的互
补性。

我曾在前苏联时期和其分裂后几次去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现称“圣。彼
得堡”)游玩。分裂前印象是大街干净,人民朴实有教养,路上跑的多
是二战期间从意大利搬回来的生产线下来的老LADA车,居民楼都是灰
色大箱子般十层左右的大楼。当时食品奇缺,大街上排队的多是为了
购买除了腌黄瓜以外的食品,有老外拍排队照给警察立马扯了胶卷。
但人民彬彬有礼,不会俄语但会“手语”的我拿张地图到处跑还玩得
挺开心;酒鬼叶搞分裂加上接受老美的震荡疗法后社会乱套,黑社会
横行,游客除了可以因持有外币趾高气扬外也有了不安全感。MD,老
戈的新思维比老邓的摸石头过河差老了。

至于下面林曦所提在美哄抢救济品之类的行为其实与过去在自由市场
翘兰花指抬秤和现在的的士司机带客兜风都一样,我称其为“贪官文
化”。不过现在时兴骂贪官不骂刁民罢了。



    评论者: 1115见 评论时间:2009/8/21 11:00:47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谁都知道这句:国外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根深蒂固了。看报上就谈到:国外的报纸是无人售卖的,可在唐人街的必定是有人售卖的。是否真实就要看林学长的亲身体会了。


    评论者: 林曦 评论时间:2009/8/21 8:43:05

近三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举世瞩目的,吴敏芳旅俄回来说“老大哥现在比中国落后多了”,也确实有感而发。要论中国的基本建设,恐怕连美国也要自叹落后了!一个上海所拥有的摩天大厦就已经比美国西海岸几个大城市的加起来还要多!一位美国记者从北京机场三号航站楼搭机回到旧金山机场后称,如果将北京机场看作一座豪宅,那么旧金山机场就是这座豪宅的一个阳台。美国佬的比喻是很夸张的,不过,我也去过三号航站楼,北京机场的确了得!我们为祖国的发展感到骄傲!然而,也正如“1115见”、蔡生等同学所说的,中国还有很多很多令人很失望的问题,在这网上是无法去深入探讨的,我也就我在大洋彼岸的一个见闻来佐证一下蔡生的看法:我家附近有一个由基督教会办的餐厅,每周一、三、五供应免费午餐(现在谁再说世界上没有免费午餐,我跟他急!),有沙拉、主食、水果、饮料(牛奶、咖啡、果汁),谁都可以坐下来享用,毋需花费一分钱,还会分发面包、糕点、水果让就餐者带回家。去就餐的有一半以上是我们的老年同胞,大多还是在矽谷工作的中国留学生的父母,这些老人应该也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应该也“不差钱”,可他们之中一些人的表现的确令人汗颜:分发东西的时候,老外都是坐在位子上,听由义工派发,而这些同胞却偏偏不理睬义工的阻止,自己伸手到食品框里挑来挑去,拿了还要拿,很有修养的老外义工也很不高兴。有时,食品车推到餐厅外,还是这些同胞,蜂拥而上,“满载而归”,其他老外就在旁边看我们同胞热闹!说实话,好丢脸!我的一些中国朋友就因此而再也不想去这餐厅了,不想自己也因此蒙羞。所以说,在提高相当部分国民的素质方面,中国真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评论者: 蔡生 评论时间:2009/8/20 22:37:02

对中俄两国国民素质作一个对比,有句话很形象:“中国人只要有两个人都会争先恐后,插队;而俄罗斯人就算饿两天但买面包时都会排队”。(注意:排队并不意味着缺货,是有秩序教养的表现〕


发表评论 你的IP:18.223.*.*
 你的姓名:    验证码: (输入计算结果)
* 请各位网友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管理评论

 
charset=gb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