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评论共18条,分页: 上一页   下一页       

    评论者: 831 评论时间:2010/8/16 12:27:11

把毛泽东时代的水利建设换算成今天的GDP,相当于1200座三峡水库投资总和!
作者:苏拉密

 1979年以前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是没有GDP的,有的是工农业生产总值。1985年以后,中国开始有GDP统计,并且追溯到1978年,于是我们看到的中国GDP数据,都是从1978年开始的。 

  关于毛泽东时代GDP的估算,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价格参照问题。因为30多年来物价指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到底变化了多少倍,谁也说不清楚。前一阵子论坛里还为“毛泽东时代1元钱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多少?”的问题吵得不可开交。 

  本文使用“实物货币”计算。比如,三峡工程总投资为2000亿,工程总量为3亿立方米土石方;那么,毛泽东时代3亿立方米土石方的水利工程也计算为2000亿投资。 

  2.“有产无值”现象。所谓“有产无值”是说毛泽东时代的工农业总产值不包括让洋人拿印刷品花花纸钞来,在中国的土地上消耗中国的资源、能 源,盘剥中国劳工血汗,最后把产品运走,把垃圾污染丢在中国所进行的生产和出口统计;不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娱乐、安全...等这些本来应该是社会基 本投入,而现在却“产业化”了的“产值”;不包括建造那些专门用来拍死孩子的楼房,专门用来吸引媒体的垮塌桥梁...所产生的产值;不包括变卖土地、矿 产、水源、出租文物遗产...的“产值”;... 

  毛泽东时代的工农业总产值不仅不包括以上各项不合理“产值”,而且还有一些巨大的建设项目,本应计入产值,但当时均未统计。比如,农田基本建 设,是天字号第一大工程,是合理的固定资产投入,但群众的劳动却只能“记工分”。生产队的工分是多了,但工分并不扩大产值,因为农业产值统计的是粮食产量 和其它农业收益,而农田基本建设的经济效益是长久体现的,要用百年甚至千年来度量。工分记多了就造成劳动日值贬值,有的生产队劳动日值才0.2元,这就是 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却没有即时的经济收入为工分“充值”的结果;但他们为后人留下了巨大的固定资产---旱涝保收的优质农田。还有国家工程周遍群众所进行 的无收益协作劳动,也是靠生产队“记工分”。这就是“有产无值”现象。 

  本文将计入这些固定资产投入。 

  3.起始年代问题。本文以1950-1979作为研究阶段。这是因为1979年不仅是70年代和“五五计划”的结束年,而且1979年还是中 国经济性质的改变年---1979年以前实行的是“计划经济”,1979年以后开始实行“土地承包联产责任制”,1984年开始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 济”,直到目前的“完全市场经济”。我们把1979年当作“毛泽东计划经济时代”的结束年。 

  笔者在《“制度性干旱”--论中国北方恶性水源危机的社会成因》写作期间,掌握和研究了一部分水利工程史料,使得本文有可能以水利工程为突破口来估算毛泽东时代的GDP。 

  以下引用《“制度性干旱”--论中国北方恶性水源危机的社会成因》内容: 

  截止“五五计划”结束时的1979年,全国拥有有效灌溉面积7.3亿亩,占世界灌溉面积的1/4,居世界首位;人均灌溉面积超过了世界人均水 平。把灌溉密度(灌溉面积占实际耕作面积的比例)提高到了46%,处世界领先地位(美国目前灌溉密度仅为13%[01])。同时还完成2.6亿亩的除涝和 6200万亩的盐碱地治理。其间,共建成大、中、小(10万m3以上)型水库8.6万座,数百万座被民间称作“水库”的塘坝(10万m3以下)不在统计之 列。总库容4千多亿m3。人工河渠总延长300多万公里,已配套机井220万眼,各类堤防总长16.5万公里。[02] 

  新中国1949-1979年水利建设的“工程总量”---体积合多少土石方? 

  根据《水利部:建国40年水利建设经济效益》[03]提供的数据:1949-1987全国水利工程总投入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为2164.11亿元;劳动力投入折合1137.03亿元。 

  80年代是中国水利建设的“黑暗时代”。水利建设投入占基本建设投入份额由1958-1979的7.08%降低为2.7%;这么低的投入恐怕 连工程维护都完不成,就别提新建项目了。我们有理由认为:在1949-1987的2164.11亿元投入中,有1800亿左右、甚至更多为 1949-1979的投入。特别是1137.03亿元的劳动力投入,完全是人民公社靠生产队“记工分”完成的。 

  按当年“国家搭骨头,群众填肉”的建设模式,国家与各级政府的1800亿大致是用来完成占工程体积30%左右的核心、枢纽、骨干、框架、钢筋 混凝土等项目施工,和规划、设计、组织、配套、后期维护等支出的;群众的1137.03亿劳动力投入大致是用来完成其余70%土石方体积的。根据史料,当 年基建土石方的概算为0.45元/立方米[04]。也就是说,靠群众“记工分”完成的工程体积为2527亿立方米,靠国家和各级政府投入完成的工程体积为 1083亿立方米,总计为3610亿立方米。 

  由于资料不足,笔者曾做出过“最保守估算,工程总量土石方也当在300亿立方米以上”的判断,被广为引用;“保守系数”竟高达12倍!有误导读者的嫌疑,特在此修正并道歉。 

  3610亿立方米这个天文数字是个什么概念呢?万里长城的工程量为2亿立方米;倾举国之力、历经15年建设还没有完工的三峡工程,到最后的土石方开挖、回填、混凝土浇注总量为不超过3亿立方米[05]。  

  也就是说,在1949-1979的30年间,新中国水利建设的工程总量为1200座三峡工程,平均每年40座。 

  三峡工程的总投资为2000亿元[06] 

  也就是说,1949-1979年30年间新中国水利建设的总投入相当于目前的240万亿元,平均每年8万亿元。 

  我们还知道1949-1979年30年间水利投入占全国基本建设中投入的比例为6.6%。[07] 

  以此我们推算出中国在1949-1979年30年间的基本建设总投入为3636万亿元,平均每年为121万亿元。 

  3636万亿元基本建设投入,可作为固定资产投入。 

  2007年中国GDP为24.6619万亿元,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239万亿元[08],固定资产投入对GDP的拉动率为180%,就是说固定资产每投入1元,可产生1.8元的GDP。 

  当然,目前的拉动率是比较高的,工程项目附近什么酒店按摩洗脚都被拉动了起来。 

  1949-1979年的拉动率没这么高,最多就是拉动一下炝锅面、小平头;就把拉动率按最保守的态度定在110%吧。那么30年3636万亿元的固定资产投入可拉动GDP为4000万亿元,平均每年为133万亿元。 

  新中国前30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按主流的说法是7.2%[09];我们就按这种说法进行分布:50年代(1950-1959)平均每年的 GDP为57.14万亿元;60年代(1960-1969)平均每年的GDP为114.24万亿元;70年代平均每年的GDP为228.48万亿元。 

  70年代平均每年的GDP为228.48万亿元;   

  2007年,中国GDP为24.6619万亿元;   

  70年代是目前的9.26倍。 

  邓小平同志说得好:“落后就要挨打”。美帝国主义由屁颠屁颠地跑到毛主席书房请教哲学到狗胆包天地炸我们的大使馆,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反而落后了。



    评论者: 苦果 评论时间:2010/8/16 23:22:18

私欲膨胀,金钱利诱,鼠目寸光,滥伐森林,过度放牧,疯狂采挖,疏于管理,污
染严重,中华大地,终遭报复



    评论者: 不胡说 评论时间:2010/8/17 8:52:33

我对“胡说”先生的录影有兴趣,能放到网上,共赏吗?



    评论者: 胡说 评论时间:2010/8/17 19:16:08

不胡说:当年唐山地震前旣地震监察、預报专家以及中央地质局地震专家之专访为专題電影製作,上月在香港藝术中心专場播影,也包括去年文川地震国內专家及美国监察卫星預报內容、图表。这套专访影片正在制作光盘发行。至于舟曲坭石流、三峽水库地质灾难之预报文章比比皆是,不知你有否上网查阅。



    评论者: 不胡说 评论时间:2010/8/17 20:24:31

算了,不放上网也罢!中国的事情,政府都搞距吾掂,我这个老坑,也是瞎操心。
谢谢胡说先生,这事就这麽了嘞!



    评论者: 胡说续 评论时间:2010/8/17 20:29:08

前面所讲为纪錄片《掩埋》,由独立製片人王利波所制作。現今独立拍片的自由之风盛起,打破官方垄断,全拜摄錄机之风行。好片多得很,前几年《寻找林昭的灵魂》一片已于社会间传頌不已。《克拉玛依》、《上访》、《我虽死去》、《我们的娃娃》等等,都由国內不同的独立制片摄制的纪錄片,令我们从不同角度了觧到事件的真相。



    评论者: 叹息 评论时间:2010/8/17 23:25:45

这么多灾难,一切源自人太多,对大自然的过度掠夺,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而个中原因,人人心知肚明.



    评论者: 大地母親 评论时间:2010/8/20 13:42:19

你们尽管在我身上攫取、掠夺吧,我用乳汁、血将你们养大了,你养成什么德行已与我无关了。那个与乜斗都其乐无穷旣疯狂年代,学乜寨、围乜造田、修乜水库,属小打小闹,属疥癩之疾,无伤我筋骨,但我已用三门峽教訓咗你们了。卅年前開始,你们变得疯狂了,不认母親了,不断剝肉抽筋、放血,我遍体鳞伤,不断呻吟痛苦不已,抗义无效,我只好轻轻轉身(汶川、玉树)与痛哭(舟曲、汶川、怒江),希望你们憐悯我,不要再摧残我了。你们真的相信虎毒不吃儿吗!?



    评论者: 831 评论时间:2010/8/21 8:40:27

水利建设,几千年来都是历代统治者绕不过的大工程,古代“河工”一直就是历代朝廷的头等大事。几乎全部老三届们过去都参加过农田水利建设。我们在海南时就挖环山行种橡胶,也组织一部分人参加师一级的水库建设大会战。四川大地震以来,中西部的山区的泥土基本上都震松了,大雨一来,洪水必然引发泥石流,据说近期全国共发生了约1.6万个泥石流。水利是愚公移山的根本大事,一代代不能中断的。中国人在毛泽东时代兴起的“大寨式梯田”是真正能治水的好东西。因为山洪和泥石流其实就是集中在山凹沟部位发生的,当满山的大水汇集在凹沟处往下冲时,就容易引发泥石流。而我们种胶那种环山行和大寨梯田可以把水平行分布到山的各个面分散溢满才下流,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山洪和泥石流发生。改开30年,没有了人民公社这种可以动用大量劳动力的机制,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去沿海地区打工创汇创GDP帮美国救市了。水利这种愚公移山式的吃力不讨好的苦力活又没有利润的,是没有人肯干的(大家都成为智叟了吧)。实践证明,人民公社“一大二公”;“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合作医疗”;“水利是农业的根本命脉”,等等,这些都是符合中国的国情的宝贵经验和理论,可惜在改开中付诸东流了。而十七大报告还提出搞“土地流转制度”(据报道有些土地已经流转到外资手中了),不先试点就把这垃圾主张发文全国推行,看来现在党内操盘那些人都不关心农业和农民啊。希望现在的自然灾害给他们敲敲警钟吧。



    评论者: 郑永年 评论时间:2010/8/21 16:13:37

土地流转制度(甚至因为过于敏感而不能正面提出来的私有化问题)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大趋势所需。工业化和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经之路。在工业发达的地区,很多农民已经离开了土地,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土地的荒废。土地流转或者资本化显然可以是农民收入的一个很大来源。反之,如果土地不能资本化,地方政府实际上一直在通过各种方式掠夺农民的土地。


关闭 评论共18条,分页: 上一页   下一页